中国名人英年早逝与现代人养生观:

作者:养生专家  时间:2013-08-05 00:00:00  来源: 大众养生网

文章导读:有车一族超女等等。眼下,只有在这样的消费狂欢中,人们才能充分感受到人与人的水乳交融,体会到他人的尊重与爱。这是大众消费时代的群体心理学。 上述无论哪一方面,一不小心都会很累。在眼下的大众消费时代,消费本身有可能变得很累。名人和我们一样需要消费,他们跟我们一样已经够累了。然而在此之外,名人还要被我们消费,满足我们消费的需要,所以累上加累。我认为这是名人英年早逝现象的根本原因。

 

古人认为:“其知道者,法于阴阳,和于术数,饮食有节,起居有常,不妄劳作,故能形与神俱,而尽终其天年,度百岁乃去。”这就是说,人们要遵从自然规律,才能协调统一,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。其中两句“饮食有节,起居有常”是现在的人们普遍承认的。

而现代人生活方式大都违背了这一养生自然法则,“起居有常”就很难做到。他们白天上班,晚上写论文,或是充电,往往一下子就冲到子夜以后。精神是可嘉的,但是对待自己的身体却是不够意思的。人们天天喊“祝你健康”,却很少有人喊“祝你按时睡觉”。你连“按时睡觉”都做不到,还谈什么“身体健康”?特别是你经年累月的不按时睡觉。

我这样说,不是说,从此现代人都不要加班,不要熬夜,光顾自己的身体,一到晚上就关灯睡觉。我只是想提醒一下这些有追求、有责任感的人,稍微调节一下自己的作息,保持身体与精力充沛,身体好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!

最近几年,不断有商界精英、演艺界明星和教授学者猝然辞世,他们的年龄都在35~55岁之间。龚鑫茂,负责“飞豹”战机设计和生产的工作组组长、年仅56岁的副总设计师、中国新一代战机研制人之一,于2000年病逝;胡可心,中国科学院研究员、博士生导师、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助理,2001年底因肝癌病逝,年仅38岁;2002年,国际著名影星张国荣因怀疑患有精神抑郁症跳楼自杀,终年42岁;2005年8月18日,著名小品表演艺术家、喜剧演员高秀敏因心脏病突发而猝死,终年46岁;2005年8月30日,著名电视、电影演员付彪因肝癌复发病逝……这一个个在本是生命力、创造力最旺盛的年华匆匆离去,不能不说是悲剧。一个接一个悲剧的发生,再次引发了人们关于生命与心理健康的一次深思和反省。

名人英年早逝,我认为根本原因在时代。

眼下是个什么样的时代?我认为眼下是一个“不要命的时代”,一个“大众消费时代”。

眼下的人工作起来不要命,挣起钱来不要命,花起钱来不要命,吃喝玩乐起来不要命——总而言之是消费起来不要命。

工作当然是为了挣钱。挣钱是为了消费。怎样消费?当然是吃喝玩乐,包括形形色色“物质和精神”的享受,这样的享受保证了生活的“意义”。这就需要名人们能者多劳,拼命创造“物质和精神财富”,以满足社会大众持续不断、增长的需求。

与社会大众相比,名人工作起来尤其不要命。名人只有拼命工作,才有可能不辜负大众的期望。那些不幸英年早逝的名人实际上是被活活“累”死了。就此而言,他人变成了地狱,被哲学家萨特不幸言中。

精神分析大师拉康受萨特启发,将人类心理学的深层规律表达为这样一句名言:无意识是他者的话语。“他者”就是社会,我们总是不知不觉(无意识)地被“他者”所导演。这真是一语双关,因为那些英年早逝的名人常常就是职业演员。本来,艺术就其本质而言,是纯然的私人事件,是个人内心深处的“异度空间”。然而,当艺术一旦成为大众消费对象,艺术和艺术家的命运就不难估计——“名人之死”现象提供了充分的说明。

一方面,在眼下的时代,传统的人生价值体系分崩离析,消费成为传统人生价值体系的替代品,充满刺激的消费过程就是人生价值的实现过程。这是“大众消费时代”的个体心理学。

另一方面,在“大众消费时代”,消费表现为各式各样的“大众狂欢”或“小众狂欢”(借用“分众”这样一个新词还可列出“分众狂欢”),如超市或“购物广场”、人声鼎沸的中餐厅、娱乐会所、影剧院、联欢晚会、“有车一族”“超女”等等。眼下,只有在这样的消费狂欢中,人们才能充分感受到人与人的水乳交融,体会到他人的尊重与爱。这是“大众消费时代”的群体心理学。

上述无论哪一方面,一不小心都会很累。在眼下的“大众消费时代”,消费本身有可能变得很累。名人和我们一样需要消费,他们跟我们一样已经够累了。然而在此之外,名人还要被我们消费,满足我们消费的需要,所以累上加累。我认为这是名人英年早逝现象的根本原因。

  • 男科医院
  • 妇科医院
  • 皮肤科医院

猜你喜欢


相关文章

相关问答


养生食疗




一周热门


热点排行

  • 饮食
  • 偏方
  • 减肥
  • 美容

热门精选


微信扫一扫